焦点新闻

【西林之光】绿色希望的书写者

来源: 时间:2022-09-09 作者:

20世纪70年代,一位从部队转业的年轻人踏进了高校的大门,从前半生的戎装生涯转变到后半生的教育生涯,一路走来一路学,直到退休后他还持续关心着学校工作和青年成长。如今,我们还常常在校园里见到这位神采奕奕、个头敦实的老先生,他就是今年92岁高龄的孙韬老师。

采访当天,孙老先生身着整齐的中山装、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迎面走来,兴许越是有着丰富经历、内心富足的人,越是谦逊与沉稳,举手投足间仿佛都在默默讲述他身上说不完的故事。

一、思想如水 源远流长

纵观孙老先生92年的人生经历,从儿时的国学启蒙,到部队的文化教员,再到高校的宣传工作,似乎冥冥之中都与思想文化联结着不解之缘。

儿时的他时常疾病缠身,虽是家中老大,个头却是最矮的一个。父亲博学多才,是民国以后当地新办学校的第一任老师,因此对子女的要求也相对严格,但不幸的是,在孙韬十岁时,父亲就去世了,留下他和母亲、爷爷奶奶相依为命。

由于身处抗日战争的动乱年代,学习的道路就变得坎坷曲折,但年少的孙韬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和聪明才智,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。后来,战争让他被迫读了一年半私塾,而正是这一年半时光令他受益匪浅,他说:“那时候在私塾里每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,中国自古就有着背书的传统,所以老先生们授课时都是讲书却不看书,每天讲的课也要求学生第二天必须背出来才能回家。”私塾的先生们对待学生无疑是严格的,却也正是在这一年半私塾期间所学的知识,让他一生受用不完。

总有一种味道承载着记忆,让人念念不忘。回想起当年求学的画面,孙老先生笑着讲起了一个小故事。“因为学校在县城,上学得走90里地,每走一趟都是挥汗如雨,每当路途中又渴又累的时候,同学们就说起到县城买豆花,”讲着讲着,他不禁用手比划了下,像极了在说昨天发生的事儿,“县城卖的豆花好吃得很,想吃咸的放盐,想吃甜的放糖,可一到县城,大家又舍不得花钱,路上说得很好,一到那儿后谁也舍不得……”

由于战争不断,无奈之下,学校只能停课。1949年,年仅19岁的孙韬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士兵团,并被编在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14军42师。因为都是青年学生,有一定的知识基础,所以他们都被编在教导队,也就是理论学习队。那一刻的孙老先生应该不曾想到,思想工作会一直伴随他,成为他的终身职业。刚开始到教导队时,大家都在认知上有许多不足,所以教导队特意安排了学习培训。渴求知识的孙韬也因此学到了许多不曾了解的知识和新鲜的词汇,这令他对文化教员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,后来便一直在部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,一路从文化教员、政治理论教员、宣传干事到宣传科长。

直到1976年,孙老师转业来到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任职。回忆当年入职的第一天,他说到:“我来到学校后,发现还是非常喜欢学校的!当时一位北林老师带领我来到学生宿舍区办住宿,一进门见到的是一张床、一张三抽桌、一个未油漆且中间曾放过煤油的凳子。窗外正在搞基建,所以窗子外面堆起了砖头,常常见到老鼠在上面乱窜。”当时学校还在安宁楸木园校区办学,条件相对艰苦,但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热情丝毫不减。楸木园时期,孙老先生在学生宿舍区一住就是8个年头,每年的中秋节他都在校园和学生一起度过,主动舍弃回市区与家人团聚的机会。

在校期间,孙老先生曾任校宣传部部长,同时还担任了学校政治思想教研室首任主任,长期主持学校的宣传工作和学生工作。除了负责校园文化建设、校史研究、纪念文集编撰等工作外,他还着力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、组织学校文艺宣传活动、为学生传授书法和国学知识等,成为历届西林学子的良师益友。1991年,孙老先生在名义上退休了,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学校和学生。2020年教师节之际,退而不休的他被光荣地评为云南省优秀离退休教师。

二、行动如山 多谋力行

当时楸木园校区的5栋学生宿舍前面都种着绿化,学生宿舍前面新盖起的食堂门口也栽种了绿篱。为了让校园里的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,孙老先生总是主动去借来大剪刀,自发地去修剪。每当早上学生出操后,或者晚饭后,大家总能在校园里看到他熟练修剪植物的身影。因为在部队要打仗,规定不能留长发,所以退伍后的他也一直保持着平头短发的发型。于是就有学生笑说,孙老师修剪的这个绿篱和他的发型一样平整。

其实,不仅仅发型保留了在部队的习惯,他骨子里的工作作风也延续了部队的传统。“积极主动、多谋善断”这8个字就是他心中的楸木园精神。其中多谋就是指机关干部要多给领导提建议、当参谋。多年来,他也是这么做的,比如建议举办各类纪念活动、请专家作报告、组织歌曲比赛等。

在他看来,学校文化工作包含三个重点,一是校园歌曲,二是书法协会,三是校史工作。而有关校史工作的想法就源于在部队的工作习惯。因为部队是非常重视革命传统教育的,团有团史、连有连史。每个连都需要一个个做调查,弄清楚所在连出过哪些英雄人物、得过什么奖励。正因为从部队养成的这种习惯,所以在学校独立建校后,孙老师就提出必须要把校史工作建起来。在他与其他老师的努力下,共同编写出了《西南林学院校史》。从记录学校的发展过程而言,既需要《校史》的全面和系统,也需要其他类型书籍的生动与鲜活来互补。于是,他主导完成的《绿色的希望——云南林业歌曲选》《绿沃高原——云南林业高等教育50周年》《绿满河山——西南林学院校庆纪念文集》《孙韬彭尚耻书画集》《绿的思念》等书籍也纷纷出版。

除了共同编写和出版书籍,孙老先生还组织开展了《绿色的希望》等一批有声有色的活动,同时筹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、组织学生社团等,各类新鲜的点子和活动都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赞誉。孙老先生自幼练习书法,博采众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的书风,书法造诣颇深的他也毫不吝啬地教授师生书法。他还主持和创作校园歌曲,数量多达26首。孙老先生的国学修养,不仅体现在书法作品中,由其创作的诗词还入选多种诗集,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及首届“华艺杯”汉诗大赛中获特等奖,被授“中国当代文学之星”及“十大先锋诗人”称号。

三、教育之道 爱德当先

师者,授之以知识,养人其道德也。孙老先生十分重视对育人思想的研究,并在多年育人过程中,提出“教以爱为本,学修德当先”的教育思想和“爱而不宠,激而不捧,严而不压,教而不哄”的育人观。他认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爱心,这个爱不是一般父母的爱,而是真正的大爱,应该提高到社会发展的高度。

关爱青年成长的鲁迅曾指出“捧杀”和“棒杀”是扼杀儿童的两种常见方式。孙老先生对此表示赞同,认为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青年,因为青年毕竟缺乏社会经验,所以需要老一辈去加强引导和管束。

对于16字的育人观,他进一步解释道:“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,把学生内在的闪光点激发出来,使得他们更加有自信,这叫激而不捧。以前有位老师要把班上每个学生的优点总结一遍,其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,也不遵守纪律,同学们都看不起他,他自己也总是自暴自弃。老师就想了许多办法去找他身上的优点,后来老师在家访时看到他养的鸽子健壮,于是就在班上表扬他鸽子养得好。这个学生的优点也因此被激发出来,学习渐渐变得上进。另外,不管是师傅带徒弟,还是老师教学生,自古以来就没有不严格的,但严格也应在合理的基础上,要说服而不是压服,这就叫严而不压。”

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独立建校初期,西南林大能面向西南地区进行招生,建校起点很高。在孙老先生看来,当时的西林之所以能屹立云南、面向西南、辐射东南亚,靠的正是学校先贤们的付出,而未来也需要更多优秀的教师为学校发展作贡献。

四、乐寻过往 仰望星空

受人尊敬的孙老先生常常把“太佩服了”四个字挂在嘴边。受益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谦卑的心灵,他总能看到和珍惜别人身上的闪光点,并通过学习转化为自身的优点。他表示很想写一本书——《仰望星空》,因为这一生中遇到的许多人身上都有着优秀的品质,包括他自己的母亲、周围邻居老太太、部队首长等。比如老首长在做思想工作时,从来不会在大会上批评人,就算批评也非常艺术化,让人觉得像喝米酒一样舒服。还有一次教导队需要完成一个扛粮的任务,扛粮路上突然遇到大雨,没带雨具的他们顿时不知所措、没了士气,整个队伍寂静无声。就在这时,指导员用洪亮的声音喊道:“我们共产党有一个光荣的传统,就是越困难的时候,越能战斗,越有精神!来,我起个头,大家一起唱!”大家被指导员的几句话调动起了情绪,“走,跟着毛泽东走”的歌声充满了浩浩荡荡的气势。这种“越是苦难,情绪越高涨”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孙老师,令他终身难忘。除了对长辈、领导的敬佩,他对学生也平易近人,还常常向学生请教问题,与学生平等相处。
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退休后的这30多年里,孙老先生积极响应学校和学生的需要,继续发挥余热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并从中获得人生的价值与快乐。

在学校党委的号召下,他与几位老教师一起组成离退休老同志宣讲团,开展以校史校情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。孙老先生所讲的《西林校史一二三》,围绕一个播种者、两个好兄弟、三位知名学者、四大发展阶段,系统全面地介绍西南林大的发展历程。讲述过程中,他也像当年私塾的老师一样,不需要文字稿和PPT,仅靠大脑记忆就能将校史娓娓道来,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史教育的目的。

书法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。2016年12月30日,由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与云南省南社研究会联合成立的“云南诗书画研究院”正式挂牌。作为重要发起人之一,孙老先生坚持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到校授课,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们,一名学生还因此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。在学校图书馆、艺术博物馆等地,都能见到孙老先生捐赠的众多书法作品,为学校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耄耋高龄奉献教育事业,一腔热血挥洒翰墨人生!如今92岁的孙韬先生,用铿锵有力的笔触书写着丰富的人生经历,他对祖国的热爱、对学校的关切和对学生的期许从未改变,同时他也乐在其中。正如他所说的:“学生对老师的这种真切情感的反馈,别人是体会不到的,只有自己能感觉到那种愉悦感、满足感和幸福感。”像孙老先生这样的老教师们,身上所带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代代人的榜样,激励着后辈们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创造辉煌。“前浪”不遗余力、“后浪”奋力追赶,这也许就是教育最好的样子。

人物简介:

孙韬,男,1930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舞钢市尚店镇王店街,1949年加入部队,1976年转业至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,曾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兼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、教授,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部刊特邀编辑,云南省高校思想教育课教学研究会顾问,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,云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理事,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,云南省诗词协会会员,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终身荣誉教授,当代藏典书画研究院特邀研究员。(来源:宣传部/文:刘砾/审核:李福源/责任编辑:朱皓天)

Copyright  ©  2003 – 2024 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. All rights reserved. 滇ICP备10002112号-2

Baidu
sogou